其实我一开始根本没想过要用谷歌云香港服务器搭建什么东西。说实话,最早的时候我对云服务器的印象还停留在“贵、复杂、离我很远”这几个词上。那会儿大三,接了个外包项目,客户非要指定服务器在香港,说是“访问快、合规、还能面向东南亚”,我当时心里还嘀咕:这不是折腾我吗?
谷歌云香港服务器搭建:一场意外的折腾
说起来,谷歌云(Google Cloud Platform,GCP)在香港的节点其实挺早就上线了,2018年吧?我记不太清了,反正那会儿AWS和阿里云都已经在香港有数据中心了。客户说用GCP,我就只能硬着头皮上。注册账号、绑信用卡、开通结算,光是这些流程就把我折腾得够呛。你说,为什么不能像国内云厂商那样直接微信扫码付钱?
不过话又说回来,GCP的控制台界面是真的舒服,干净、直观,虽然全英文但也没啥难度。选香港区域(asia-east2),开一台e2-micro,镜像选Debian 11。其实我一开始还选错了区域,开成了台湾,结果客户一查IP,直接说“你这不是香港的吧?”我当时脸都绿了,赶紧删掉重开。你说这事是不是挺尴尬的?
搭建过程其实没啥技术含量,主要是SSH连上去,装Nginx、MySQL、PHP,老三样。GCP的防火墙规则要单独设置,不像阿里云那样默认全开。第一次搭建的时候我忘了开80端口,结果怎么都访问不了,差点以为自己代码写挂了。后来才发现是防火墙没放行,真是人蠢没药医。
有意思的是,GCP香港节点的带宽其实还挺给力的。我用speedtest-cli测了一下,国内访问延迟大概在40-60ms,下载速度能跑到20-30MB/s。有人说“香港服务器容易被墙”,但我用了一年多,除了偶尔丢包,基本没啥大问题。也许是我运气好?不过据《2023年亚太云服务市场报告》(IDC, 2023)显示,香港节点的稳定性和合规性在亚太区算是数一数二的,尤其适合做跨境业务。
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小插曲。那次项目上线后,客户突然说要加SSL证书。我本来以为很简单,直接用Let's Encrypt搞定,结果GCP的防火墙又给我上了一课。443端口没开,证书申请死活不成功。我那天晚上在寝室里一边啃泡面一边查文档,差点没把电脑砸了。后来才发现GCP的VPC网络和防火墙规则是分开的,得两边都放行。你说这设计是不是有点反人类?
其实吧,GCP香港服务器搭建这事,说难不难,说简单也不简单。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文档和社区资源没国内云厂商丰富。比如你要查个“GCP香港节点限速吗”,百度一搜全是广告,Google一搜又全是英文。后来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说,GCP香港节点的出口带宽其实是动态分配的,和你选的机型、套餐都有关系。我也没法验证,只能说“也许吧”。
有时候我会想,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香港服务器?除了访问快、免备案,是不是还有点“心理安慰”的成分?我在《云计算架构与实践》(王继民, 2021)里看到过一句话:“云服务的选择,归根结底是业务和合规的博弈。”我觉得挺有道理的。你说,真要追求极致性能,国内云厂商其实也不差,但有些业务就是要“出海”,那香港节点就成了首选。
不过说真的,GCP香港服务器的价格不算便宜。按小时计费,e2-micro虽然有免费额度,但一旦用量大了,账单蹭蹭往上涨。我有一次忘了关一台测试机,结果月底被扣了几十刀,心疼得要死。后来我学乖了,写了个小脚本,每天定时检查服务器状态,发现闲置就自动关机。你说这是不是“穷人自救”?
我有时候也会反思,自己是不是太依赖云服务了。以前自己买服务器、装系统、配环境,虽然麻烦但很有成就感。现在一切都自动化了,点点鼠标就能上线。方便是方便了,但也容易让人变懒。就比如GCP的快照和备份功能,理论上很安全,但我有一次手滑删了主机,快照没开,数据全没了。那种心情,真的是“欲哭无泪”。
说到这里,其实我还想补充一句:GCP香港服务器虽然好用,但也不是万能的。比如有些国内业务,访问速度再快也比不上本地节点;有些合规要求,香港节点也未必能满足。按我的经验来说,选云服务还是得看实际需求,别盲目跟风。
唉,写着写着好像有点跑题了。总之吧,谷歌云香港服务器搭建这事,折腾过一次就明白了:技术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别怕踩坑,坑多了自然就会了。你说是不是?